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我是初三3班的吕雨萱。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直视、了解与预防抑郁症。
据统计,全世界已有3.5亿人被抑郁症困扰,每个人在一生中患上抑郁症的比例更是超过10%。但长期以来抑郁症总是被忽视,误解甚至被污名化,许多人对其缺乏充分理解。抑郁症患者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忍受人们“性格脆弱”“矫情”之类的非议,所以正确认识抑郁症非常必要。
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分为两点:1、持久性的情绪低落。2、持久性的兴趣衰退。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情与日常生活,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残与自杀倾向。
抑郁症的表现不仅仅有心理上,还有生理上。王立铭的《笑到最后:科学防治五大疾病》中提到,从大脑结构性改变层面来看,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大脑有不少结构性的差异,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差异出现在五个区域:其中海马区、前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的体积变小,这是与比较高级的认知功能相关的区域。杏仁核和缰核两个区域的体积与活动强度都增大了,这又恰恰是负责处理有害刺激与负面情绪的区域。
但相比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人们对于抑郁症定义更多基于外在表现而非生理学指标。英文中一般用disease表示如糖尿病等能客观以器官结构性变化等来诊断的疾病。而抑郁症等精神病则是disorder表示,中文一般把它翻译成功能失调或紊乱。这也体现出抑郁症无法从体器官构造与结构性变化的角度做出客观与精准的判断与定义。可见目前医学上对抑郁症的认知与研究并不全面,诊断与治疗也并不理想。所以,我以为,防治抑郁症,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许多人认为,抑郁症是个敏感词汇,甚至患有抑郁症是难以启齿的......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