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常用范文
常用范文 > 在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5-07-11 10:28:11

  目录/提纲:……

在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一、肯定成效,正视不足,深刻把握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标准化建设走在前列,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三)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四)正视短板,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水平

  (一)坚持标准引领,推动基地建设全域提质

  (二)强化科技赋能,推动鉴定服务智能化转型

  (三)建强人才队伍,夯实鉴定工作专业支撑

  (四)深化区域协同,推动鉴定服务一体化发展

  (五)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

  三、强化保障,凝聚合力,确保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经费保障

  (三)营造良好氛围,凝聚社会合力

  ……

  在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的阶段性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发展,为广大伤病职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协相关领导,各县(区)分管负责同志,市人社局、卫健委、财政局等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医疗卫生机构代表及企业代表等。刚才,X、市人社局、X医院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分享了经验做法,又提出了下一步思路,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效,正视不足,深刻把握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劳动能力鉴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广大伤病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近年来,高度重视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将其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探索劳动能力鉴定基地规范化发展路径,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全省乃至京津冀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X市经验”。

  

  (一)标准化建设走在前列,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我市始终坚持“标准先行”理念,在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上敢为人先、勇于突破。202x年9月,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发布实施《X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标准》,成为全省首个对劳动能力鉴定基地采取标准化建设管理的城市,这一举措被省人社厅评价为“推动全省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提质增效的标志性成果”。该标准从功能定位、场地布局、设备配置、人员资质、服务流程等12个方面制定了38项具体指标,形成了“覆盖全面、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标准体系。

  

  从实施效果看,标准化建设带来了显著变化。一是鉴定流程更加规范

  ……略…… 

  202x年的60%提升至85%。

  

  (四)正视短板,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X区、县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基地建设标准高、设备全,但县、区等部分县区基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仅能满足基本鉴定需求,智能化设备配备率不足50%,与市级标准差距明显。二是专业人才短缺。全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现有专家320人,但骨科、神经内科等紧缺专业专家仅占20%,且70%以上专家为兼职,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鉴定需求,202x年因专家不足导致延期办理的案件达300件。三是协同机制不健全。虽然与市、X市建立了互认机制,但在信息共享、结果互认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跨省鉴定案件办理时间较市内平均延长5个工作日。四是经费保障有待加强。202x年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及运维经费总计800万元,仅占社保专项经费的5%,部分县区因经费不足,难以开展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

  

  深刻认识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从维度看,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服务,让伤病职工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政策温暖,是筑牢执政根基的民心工程。从社会维度看,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据统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准确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涉劳案件可下降5%,202x年我市因鉴定争议引发的量较202x年下降40%,充分印证了其社会价值。从发展维度看,这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统一标准、互认结果,可促进人力资源_流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全市上下必须提高站位,以更大力度推进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以智能化升级为支撑,以服务质效提升为目标,到2026年底,建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标准统一、服务优质”的劳动能力鉴定基地网络,实现县(区)基地标准化达标率100%,智能化设备配备率100%,专家库专业覆盖率100%,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打造全国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样板城市。围绕这一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标准引领,推动基地建设全域提质

  

  标准化是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的生命线,必须坚持“全域统一、分类推进”,全面提升建设水平。

  

  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在现有《X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建设标准》基础上,2025年要制定《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管理规范》《智能化鉴定系统技术标准》等3项配套标准,形成“1+3”标准体系。其中,专家管理规范要明确专家资质、考核、奖惩等内容,智能化标准要规定数据接口、安全加密等技术要求,确保标准的系统性和操作性。各相关部门要成立标准修订专班,邀请省人社厅专家、高校学者参与,2025年6月底前完成初稿,9月底前发布实施。

  

  二是推进县区基地升级。针对X县、X区等薄弱县区,实施“基地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县区按标准改扩建基地。具体目标为:2025年,X县基地扩建至800平方米,新增智能化查体设备20台;区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接入市级智慧鉴定平台。到2026年,所有县区基地面积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智能化设备配备率达100%,其中县基地要打造成为县级示范基地,年鉴定能力提升至8000人次。

  三是打造京津冀标杆基地。加快推进与北医三院X医院合作共建的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计划2025年10月建成投用。基地要按照“功能最全、标准最高、智能化最强”的定位,设置远程鉴定中心、专家会诊室、康复评估区等12个功能区域,配备3.0T核磁共振、智能关节活动度测量仪等高端设备,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实现鉴定结果准确率达99.5%以上,年鉴定能力达3万人次,成为京津冀地区劳动能力鉴定的标杆基地。

  

  (二)强化科技赋能,推动鉴定服务智能化转型

  

  智能化是提升劳动能力鉴定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要以“数字赋能、智慧鉴定”为方向,全面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一是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鉴定平台。2025年投入300万元,升级现有市级劳动能力鉴定信息系统,实现与省平台、各基地系统的互联互通。平台要具备三大功能:智能受理,支持身份证、社保卡“一卡通办”,自动识别申请材料完整性,2026年实现线上受理率达90%;智能辅助诊断,通过AI算法对影像资料、检查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为专家提供参考,缩短评审时间30%;智能监管,对鉴定全流程进行实时监控,自动预警异常操作,确保鉴定公平公正。

  

  二是推广远程视频鉴定技术。在市级基地和X区、X县基地试点远程视频鉴定,配备高清摄像头、电子签名屏等设备,2025年试点覆盖50%的县区,2026年实现全市覆盖。远程鉴定主要适用于行动不便的伤病职工,通过视频连线完成身份核验、功能检查等环节,专家在市级平台远程评审,可缩短鉴定时间5个工作日。县作为试点,2025年已为乡的200名工伤职工提供远程鉴定服务,平均节省交通及误工成本200元/人。

  

  三是建立鉴定数据共享库。整合201x年以来全市40万条劳动能力鉴定数据,建立涵盖伤病类型、鉴定结论、康复建议等内容的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政策制定、鉴定标准优化提供支撑。例如,通过分析数据发现,X县建筑行业工伤案件中,骨折类占比达60%,可针对性加强该领域专家配备和预防宣传。同时,严格落实数据安全管理规定,采用加密传输、权限管理等技术,确保数据不泄露、不滥用。

  

  (三)建强人才队伍,夯实鉴定工作专业支撑

  

  人才是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核心资源,要以“引育并举、专兼结合”为原则,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

  

  一是扩大专家库规模。实施“专家扩容计划”,2025年面向全国公开选聘劳动能力鉴定专家100名,其中骨科、神经科等紧缺专业占比不低于40%,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不低于80%。建立“专家库动态管理机制”,每年考核一次,对考核优秀的专家给予每人20xx元奖励,对不合格的予以清退,确保专家库活力。同时,与X医科大学、X省人民医院等建立合作,设立“劳动能力鉴定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后备专家人才。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制定“三年培训规划”,2025-2027年每年培训20xx人次,内容包括鉴定标准、操作规范、信息化应用等。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线上通过“X市人社培训平台”开展理论学,线下在市级基地进行实操训练,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X区、X县要设立培训分中心,确保每个基地每年至少开展12次培训,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三是引进专业技术人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