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刚才,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了县统计局关于云南省xx市统计造假、政治生态恶化典型案例的通报,这起案件令人警醒,发人深思。作为财政部门的负责人,统计数据是我们开展预算编制、实施财政监督、评估经济形势、制定宏观政策的基础和依据。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不仅关系到财政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更直接关系到党委政府决策的精准度,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成色。借此机会,结合财政工作的实际,我想围绕“防范统计造假、净化政治生态”这一主题,坦诚地和大家交流几点个人的感受、看法与想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深化思想认识,筑牢防范统计造假的“思想防火墙”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统计战线同志常说的一句话。我理解,这条“生命线”不仅是统计部门的生命线,更是我们整个政府治理体系的生命线。前几日,县统计局在警示教育会议上,将统计造假定性为“数字上的腐败”,我认为这个提法一针见血、十分精准。它深刻揭示了统计造假的本质——它不是简单的业务差错,而是一种由错误政绩观驱动、严重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破坏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政治问题。云南省xx市的案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统计造假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虚假的数字堆砌出虚假的繁荣,误导了区域发展决策,错失了转型升级的宝贵时机,最终侵蚀了当地的政治生态,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地方的统计数据如果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就可能“带病运行”,政治生态也必然“藏污纳垢”。从我们财政部门的角度看,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投向、每一个民生项目的安排、每一次对经济运行的预判,都高度依赖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如果我们的GDP、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核心数据存在水分,那么我们制定的财政收支预算就可能偏离实际,导致财政资源错配;我们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扶持......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