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树牢正确政绩观”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在生态环保战线的工作经历,从个人角度谈三点粗浅的认识、体会与打算,希望能与各位同志交流共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正确政绩观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
政绩观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决定了我们“为何而干、干什么、怎么干”的根本方向。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树牢正确政绩观,不仅是个人性修养的核心课题,更是推动x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首先,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为民造福”,其根本立场在于“人民至上”。反复强调,“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一些地方曾片面追求经济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看似“政绩”斐然,实则背离了发展的初衷,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长远的伤害。作为环保人,我们的“政绩”不在于审批了多少项目,而在于是否守护好了x的蓝天、碧水、净土;不在于报告上的数字有多亮眼,而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真实提升。当清晨的空气更加清新,当门前的小河重回清澈,当孩子们能在安全的土壤上嬉戏,这才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在政绩,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政绩观的标尺是“高质量发展”,其根本导向在于“绿色转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衡量一项工作是不是“政绩”,关键要看其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是否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环保领域,这意味着必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思维,转向源头防控、系统治理、协同增效。例如,单纯追求“检测合格率100%”的数字,可能会导致放松标准或数据造假,这不是真政绩。真正的政绩,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我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要下降13%,并大力推动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这些目标本身就体现了鲜明的政绩观导向——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绩。
最后,正确政绩观的根基是“求真务实”,其根本方法在于“实干担当”。“落实是最有效的担当,实干是最有力的语言”。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丝毫懈怠。那些热衷于搞“盆景”、做表面文章的“形象工程”,或是畏惧困难、回避矛盾的“躺平”,都是错误政绩观的体现。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它体现在每一次精准的现场中,体现在对每一个污染源的精细化管控上,体现在对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彻底整改上。正如财务工作要“把每一笔账算准”,我们的环保工作,更要把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抓实抓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二、结合工作反思,在攻坚克难中校准政绩观的偏差与航向
作为一名在环保系统工作多年的干部,我时常对照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反思自己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也曾面临过困惑与挑战,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我对政绩观的理解才不断加深。
一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在源头预防中体现“潜绩”。过去,我们处室的部分工作重心偏向于事后监管和末端治理,常常是哪里出现污染问题,就去哪里“救火”。虽然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总感觉陷入了“污染—治理—再污染”的循环,疲于奔命。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追求“显绩”的惯性思维在作祟——解决一个突发环境事件,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当作“政绩”。后来,在厅组的领导下,我们开始深刻反思,认识到真正的政绩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的“潜绩”。我所在的处室牵头参与了全省“三线一单”成果的更新调整与应用工作。这项工作初期并不显山露水,需要大量的基础调研、数据分析和部门协调,短期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像一张“导航图”,从源头上划定了开发的边界和准入的门槛,有效避免了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盲目上马,为区域长远发展守住了生态底线。通过这项工作,我深刻体会到,看不见的“潜绩”往往比看得见的“显绩”更重要,它考验的是我们的战略眼光和历史耐心。
二是从“畏难回避”到“迎难而上”,在啃硬骨头中彰显“担当”。我省的生态环境形势总体向好,但一些历史遗留和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部分流域的磷、锰污染治理问题。几年前,我曾参与过x江流域一个重点支流的污染整治项目。该区域涉及多家老牌工业企业,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同时,治理技术复杂、投入巨大,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当时,的确有声音认为这是个“烫手山芋”,不如先从容易见效的工作入手。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任由问题发展,将对整个x江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正是考验我们政绩观的时候——是选择绕道走,还是选择攻坚克难?在x厅长的部署和带领下,我们联合相关部门,一方面反复与地方和企业沟通,宣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算清“经济账”和“生态账”;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历经近两年的艰苦努力,该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几家重点企业也通过环保改造实现了绿色转型。这个过程虽然艰辛,甚至一度“得罪人”,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政绩,恰恰体现在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担当作为上,体现在解决那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上。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