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聚焦组织、队伍、品位、发展、责任等核心要素,找准融合点,精准实施“五聚五提”工程,为非公企业“强身健体”。2022年10月,我县成为全省首个在非公有制企业领域获批的省级标准化创新发展项目。11月,全省赋能个体私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一、聚焦在筑基,提升组织引领力。把的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一是搭建组织“骨架”。构建“两新工委-非公企业-非公企业支部-车间小组”组织架构。积极探索“+行业”工作模式,先后成立电商、物流、快递、外卖4个行业。二是织密组织“血管”。着力提高非公企业组织组建率。目前,已建立非公企业组织145个,选派第一和指导员149名,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三是丰富组织“血液”。通过纳入财政预算、税前列支、费返还、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强经费保障,实现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
二、聚焦在思想,提升队伍凝聚力。开展“铸魂补钙壮骨”工程,让理论学像企业抓生产一样成为常态。一是强化性锤炼“铸魂”。组织非公企业员到鲁西北地委旧址、红色文化长廊、聋哑学校等开展体验式、沉浸式教育,不断增强员性觉悟。二是加强理论学“补钙”。开展“五送”活动(徽、章、学资料、学笔记、档案袋),创设“10分钟车间微课堂”,把课堂设到车间班组、生产经营一线。三是推进双向培养“壮骨”。开展“把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员”的“双向培养”机制,2018年以来,新发展员469名,吸引1400余人递交入申请书。
三、聚焦在品位,提升驱动力。打造品牌,凝炼核心文化,凝聚发展力量。一是拓展两新组织“神经”。实施两新“百千万提升工程”,创新“四融”工作法,打造“四维”体系,先后打造出赫锐德、**洲集团等36个特色品牌。二是激活工作室“节点”。建成12处优秀组织工作室,培育省级联系点2个、市级示范点7个、县级示范点36个,建安商贸城等18个支部评为“五星级”支部。三是打造代表工作“细胞”。成立吕国英同志代表工作室,建成问题收集处理反馈“122510”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证照办理等问题90余件。
四、聚焦在引领,提升企业发展力。推进分类指导,切实增强企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招才引智”提升生产力。近年来,帮助企业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1人,建设市级以上科研平台42家,培育高技能人才1700余人,引进硕士研究生306人、博士研究生32人。二是“政银携手”加强竞争力。开展“政银携手”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活动,有效解决700余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引导员参与技术创新。如:**洲集团梁锦堂带头开展50多个创新项目,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三是“诚信立企”增强凝聚力。引导企业开展亮身份比形象、亮承诺比作为、亮责任比奉献“三亮三比”活动,吸引更多“隐形员”商户主动表明身份。
五、聚焦在责任,提升社会影响力。组织非公企业组织参与中心工作,开展公益活动,维护自身形象,提升社会认可度。一是融入中心,践行主体责任。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优选28家非公企业与村庄结对共建,筹资1200余万元,帮助村庄解决实际困难110余件,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0余万元。二是热心公益,践行社会责任。组织成立爱心商家联盟,积极开展慈善助学、帮贫济困等活动130余次,捐款捐物达1600余万元。三是打造品牌,彰显责任担当。扎实开展“新火聊圆”品牌创建,依托爱心非公企业打造27处“**新”小哥驿站,在全市率先建成“5分钟小哥休息服务圈”。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