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高二1班的__。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小镇做题家”背后是什么?
“小镇做题家”这个说法经常被人们使用。这个身份标签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这个词好几年前就流行了,一般含有轻微贬义,但前不久因为某明星考编事件后,这个词被某些媒体解读为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捍卫“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最早出现在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被该组组员用于自嘲。“小镇”,意味着生活圈子狭小,见识浅陋,如井底之蛙;“做题家”,意味着求学时只是拼命刷题,基本没有什么个性特长发展和兴趣爱好培养,以至于嘲笑自己为高分低能……这些自嘲饱含心酸,是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迷茫与焦虑、是个体因出身即使努力也得不到报偿的困顿与痛苦、是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是时刻被叩问着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内涵。因为现实,他们不拼命做题就没有出路。可苦读多年,上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原先视为全部的做题、考试,只是生命中的极小部分;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才知道,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追平出身带来的社会阶层差距。
10年前,电影《致青春》热映。有个青年人的观后感引发了很多人的热捧:“长得好看的才有青春,像我们这些长得不好看的,就只剩下大学了。”是的,生活的炫丽多彩、青春的丰满迷幻等,绝大部分都属于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或其他优势的人,普通平凡的人也许只配得上枯燥乏味、黯淡无光的生活。不安于天命,想跃升一个平台,过一种自己梦想中的生活,那你得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和代价。
追索与此有关的更多信息,我发现:自命为“小镇做题家”的人,很大程度是希望自己有......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