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常用范文
常用范文 > 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研讨发言稿

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研讨发言稿

发布时间:2025-07-06

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研讨发言稿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怎样实现这“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论述“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深刻揭示“第二个结合”的原则遵循和现实路径,对一系列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予以明确回答和科学阐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方法引领,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推动“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深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诞生于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的社会现实和思考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远隔万水千山,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联通,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从发展进程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更有现实的接洽融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中华文化及其现实作为面临严峻的考验。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把来自中国的伟大创造——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看作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如果说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望相遇之奠基和前奏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并开启东方旅程,则是实质性地展现了二者的互为包容和内在联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