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海纳百川上海源》。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我却对上海并不那么了解,而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和上海靠得更近了。
首先是城市方言上海话。上海话很有特色,书中讲刚开埠的时候,所谓的上海话是指老城厢方言。慢慢地,租界里许多的上海话成为了标准的上海话。因此,现在的上海话并不是以老城厢方言为准,而是通过强势移民地区的一些发音,再结合一些外来语,形成标准的上海话。在上海的学校里,是不允许讲上海话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同样是住在上海的学生,却来自五湖四海。在学校里,不可能山东同学说山东话,湖南同学讲湖南话,福建同学讲福建话,上海同学讲上海话……这样的话同学之间永远都有语言障碍,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学校要求大家一律都讲正规的普通话,方便交流。不过我认为,离开学校以后,我们还是应该在家里讲上海话,这样我们不会忘记自己的本地语言,能够让上海话更好地传承下去。当然,如果能去主动学习一些外来语言也很好。
要让你说几个关于上海的词,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经济发达”、“科学技术”、“金融贸易”等。但你一定想不到,“食品文化”也是大上海的代名词。上海美食数不胜数,小笼包、本帮菜等都是代表。我作为上海浦东高桥镇居民,一定要向你推荐高桥松饼,它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甜可口的豆沙馅搭配酥脆软薄的外皮,一口下去,让你齿颊生香,甜到心底,吃了还想吃。
而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定还要说说高桥绒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也是极具海派特色的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绒绣是用彩色的羊毛绒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高桥绣娘们吸收了外来的艺术,还结合了苏南刺绣和高桥网花的工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派绒绣风格。在举世瞩目的2......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