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常用范文
常用范文 > 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5-08-20

  目录/提纲:……

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战略意义

  (一)文化遗产保护是守护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遗产活化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文化遗产创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举措

  二、聚焦重点任务,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新格局

  (一)以农业文化遗产申遗为抓手,推动“三茶统筹”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武夷岩茶申遗_

  二是深挖武夷岩茶文化内涵

  三是推动茶产业价值链升级

  (二)以古道保护修复为重点,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一是全面摸清古道资源底数

  二是科学编制古道保护规划

  三是创新古道活化利用模式

  (三)以建瓯创城为引领,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

  一是强化建瓯创城统筹推进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三是推动建州文化活化利用

  三、强化保障措施,凝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大合力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夯实工作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部门协同配合

  三是压实文物保护责任

  (二)拓宽资金人才渠道,强化要素支撑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三是推动科技赋能保护

  (三)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增强文化自觉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三是推动文化交流合作

  ……

  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关于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担当,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文化、文物、旅游等领域专家代表。刚才,X区、X局等单位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深刻、很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了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我都表示赞同,希望各部门、各区县认真学借鉴,抓好工作落实。下面,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战略意义

  

  (一)文化遗产保护是守护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建瓯作为古建州、建宁府治地,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至今仍完整保持着原有建州城的双套城格局,是福建省唐代五个州城里唯一存续这一特征的城市。目前,建瓯拥有16个传统村

  ……略…… 

  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元,这正是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只有让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活化,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聚焦重点任务,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新格局

  

  (一)以农业文化遗产申遗为抓手,推动“三茶统筹”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武夷岩茶申遗_。“福建武夷岩茶文化系统”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X市乃至福建具有战略意义。要参照省政协委员建议,积极对接省农业农村厅,争取将武夷岩茶文化系统申报工作列为福建向农业农村部推荐名单的优先位次,并推动农业农村部支持申遗工作。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申遗工作专班,整合农业、文旅、文物、科技等部门力量,制定详细的申遗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确保申遗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深挖武夷岩茶文化内涵。组织专家团队系统梳理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种植技艺、加工工艺、民俗活动等,建立完整的文化档案。重点挖掘岩茶种植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关系,如“茶岩共生”的立体农业模式,以及岩茶制作技艺中的非遗价值,如乌龙茶制作技艺(武夷岩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武夷岩茶数字博物馆,通过VR、AR等技术还原岩茶种植、制作的历史场景,提升文化展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是推动茶产业价值链升级。以申遗为契机,推动武夷岩茶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立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体系,规范生产标准,提升产品品质。开发“岩茶+”系列产品,如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文创等,延伸产业链条。结合农文旅融合,打造“武夷岩茶文化之旅”精品线路,串联茶园观光、制茶体验、茶文化研学等业态,2025年力争实现茶旅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带动10万茶农增收致富。

  

  (二)以古道保护修复为重点,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一是全面摸清古道资源底数。参照省政协委员提出的“摸清资源底数,搭建古道数据库”建议,组织开展全市古道资源普查,建立涵盖古道名称、历史沿革、地理坐标、文物遗存、周边环境等信息的数字化数据库。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推进古道“落地上图”,实施信息动态管理,为公众提供古道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线路导航等服务。重点梳理X古道、X古道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道,形成“一古道一档案”的基础资料体系。

  

  二是科学编制古道保护规划。建立古道分级分类保护制度,根据古道的历史价值、保存状况、区位条件等,将古道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级别,实行分类别施策、分阶段修复。编制《市古道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修复目标、功能定位和实施步骤。2025年前完成古道、X古道的本体修缮和沿线古迹修复,2026—2030年逐步推进其他古道的保护修复工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古道保护体系。

  

  三是创新古道活化利用模式。制定古道修复标准和方案,开展古道本体和沿线古迹修缮、连接线修建和标识系统建设。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推动古道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古道+徒步”“古道+考古”“古道+非遗”等特色业态,如在X古道沿线设置非遗展示点,举办古道文化节、古道马拉松等活动,提升古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建立古道保护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引导沿线村民参与古道保护和业态运营,2025年力争带动古道沿线50个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

  

  (三)以建瓯创城为引领,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

  

  一是强化建瓯创城统筹推进。建瓯作为X市唯一具备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的城市,其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和完整的双套城格局,是福建唐代州城文化的重要见证。要按照省政协委员建议,由市级层面统筹资源力量,成立建瓯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高效对接国家部委,争取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制定《建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实施方案》,重点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修缮、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方面,实施“十大工程”,确保2026年前达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准。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建瓯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程,重点保护X街、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文庙、古城墙等重要文物建筑。建立建瓯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制度,对120栋历史建筑实施“一栋一策”保护措施。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对460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文物安全。提升建州博物馆展陈水平,利用5000件馆藏文物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