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程学教评一体化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_善亮老师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一,即学教评一体化实施策略,_老师特别指出它不是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学方法,而是课程的教学策略;二,即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三,是指学、教、评三方的互动模型,学与教、学与评、教与评如何构建互动模型;四,指四个基本问题,学什么,如何学?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如何评?学教评怎么形成一致性;五,指五个不同的实践层面,即课时层面,聚焦目标达成,课文层面,关注内容选择,单元层面,落实能力训练,学期层面,促进素养提升,课程层面,构建整体规划。
在这些内容中,四个基本问题以及五个不同的实践层面是一线教师必须时时刻刻面对的问题,也正是我近段时间思考的问题,教什么,或者说学什么,一直困扰着我。_老师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中具体操作起来要统筹五个层面,而这五个层面又是累积递进的关系,是通过一个一个课时实现的,最终达成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目标。
在课文层面,即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__教授概括为学生不喜欢的地方、读不懂的地方、读不好的地方,是我们老师需要教的地方。_老师引用宁鸿彬老师的观点,认为要用课文教语文知识、教阅读方法、教写作方法、教思维方法。这里我们需要停留一下,何为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具体到这些内容的定义及内涵,需要我们一一去补充界定。
这里详谈阅读方法,_老师提出要开发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策略),那么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何为阅读方法?_老师推荐靳彤博士《阅读方法是什么——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一条预设计为例》《阅读方法——看阅读教学教什么》《阅读方法的整体设计与炼制》等文章,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读了第一篇文章,靳彤博士认为,阅读方法是阅读规则和阅读方式的总和,通过阅读实践,方法(技能)形成阅读能力。又从阅读方法的内部结构——阅读策略、阅读规则、阅读方式、基本方式——提炼出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部结构模型:基本知识、操作方式、操作原则、操作策略。这四个层面又包含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如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史知识、逻辑学知识等等。接触的越多,会发现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越无知。这也间接使我明白为什么阅读教学往往力不从心,或许,是我们关键知识的缺失,或者,是我们的教学着力点定位有误,或许,我们尚未触摸到文本的个性特质,而这一切如何具体解决,恐怕不仅是一线老师的课程开发问题,更需要各方专家共同建构完善。
为什么在此要如此关注阅读方法,我认为阅读与写作、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紧密相关,它是奠定我们阅读生命的核心与关键。阅读教学如果只是在内容层面平面滑行,而失去方法引领的翅膀,阅读生命便永远也飞不到想要的天堂。
学教评一体化策略下,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当然还涉及到方方面面,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7-9年级学段总体规划及任务分解、每一学期能力素养的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文本特质的识别及其与能力训练的关系等等,内容繁多,但幸运的是在_老师的引领下,我终于明确了部编教材初中语文的整体设置思路及教学内容取向,这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