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常用范文
常用范文 > 在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暨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暨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5-09-01 14:53:08

  目录/提纲:……

在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暨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一、提高站位,统筹推进落实,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化_,构建“多方联动”工作格局

  (二)聚焦需求匹配,打造“精准对接”实践平台

  (三)丰富实践内容,擦亮“青春归乡”活动品牌

  (四)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安心实践”良好环境

  二、总结经验不足,清醒认识差距,准确把握当前“返家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一)区域推进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二)岗位质量与大学生期待存在差距

  (三)长效机制建设仍需加强

  (四)新形势下工作面临新挑战

  三、锚定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担当,全力推动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引领,压实工作责任,构建“上下协同、全域覆盖”的组织体系

  (二)聚焦提质增效,优化服务供给,打造“精准匹配、赋能成长”的实践载体

  (三)深化品牌建设,扩大宣传影响,营造“青春归乡、共建港城”的浓厚氛围

  (四)健全长效机制,强化保障支撑,确保“返家乡”工作“持续健康、行稳致远”

  ……

  在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暨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暨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总结2025年暑期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成效与经验,精准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系统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优化服务举措,推动“返家乡”工作从“阶段性活动”向“长效性工程”转变,引导更多青年人才扎根港城、建设家乡。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分管青年工作的领导同志,团领导班子成员,各县(区)分管负责同志、团委主要负责人,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文旅局等相关市直部门分管负责同志,驻秦各高校团委,全市重点企业、青年企业家代表,以及优秀“返家乡”大学生代表。刚才,团汇报了2025年暑期全市“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总体情况,XX县团委、XX区团委分别介绍了县域推进、基层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乾广集团(XX董事长)作为青年企业家代表分享了参与实践岗位开发、导师指导的体会,XX同学作为大学生代表讲述了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大家的发言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案例佐证,既总结了成绩、又提出了建议,内容详实、思考深入,我都同意。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统筹推进落实,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暑期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为工作主线,把“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源整合、优化服务供给,推动活动实现“参与人数更多、覆盖范围更广、实践成效更实、品牌影响更大”的目标,为港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一)强化_,构建“多方联动”工作格局

  我们始终把“返家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市级层面统筹谋划,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领导、团委牵头、部门协同、高校支持、企业参与”的工作体系。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专门召开青年工作

  ……略…… 

  大学生咨询1500余条。线下,我们分区域、分行业举办供需对接会,先后在高校、区市民中心、县产业园区等地举办专场对接会8场,邀请180家用人单位现场招聘,达成实践意向1200余人次。其中,在高校举办的“装备制造产业专场对接会”上,装备制造公司、汽车零部件公司等25家企业带来岗位320个,吸引机械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大学生450余人参加,当场达成意向180余人。三是精准匹配岗位需求。我们建立了“专业+地域+意愿”的三维匹配机制,根据大学生专业背景、家乡所在地、实践意愿,结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进行“一对一”推荐。比如,针对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同学,我们推荐其到县镇农业产业园实践,参与优质苹果种植技术推广和电商销售,期间该同学帮助产业园优化种植流程,带动苹果亩产提升15%,线上销售额增长20万元;针对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我们推荐其到XX区文旅局实践,参与长城文化资料整理和宣传文案撰写,该同学撰写的《XX镇长城故事集》被纳入当地文旅宣传资料,制作的长城文化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达50余万次。据统计,2025年暑期全市“返家乡”实践岗位专业匹配率达68%,较202x年提升12个百分点;大学生对岗位满意度达85%,较202x年提升10个百分点,实现了“大学生有收获、用人单位得助力”的双赢目标。

  (三)丰富实践内容,擦亮“青春归乡”活动品牌

  我们坚持“实践与成长并重、服务与发展同步”,围绕“青春归乡・创见未来”主题,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爱上家乡。一是开展“本土企业家讲堂”,传递发展新动能。我们邀请了25位本土优秀企业家、行业专家担任“青春导师”,围绕“本土品牌建设”“产业发展趋势”“创业经验分享”等主题开展讲座28场,覆盖大学生4200余人次。其中,乾广集团董事长以“扎根地域文化,打造本土品牌”为主题,结合“脸红秦田田”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详细讲解了如何挖掘家乡特色资源、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他提到,“脸红秦田田”品牌最初仅聚焦县村的草莓种植,通过整合周边5个村的农业资源,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发草莓果酱、草莓干等深加工产品,同时结合乡村旅游打造“草莓采摘+亲子体验”模式,带动周边120户农户增收,年销售额从最初的50万元增长到2025年的800万元。讲座结束后,有35名大学生主动与乾广集团对接,希望参与后续品牌推广和产品研发工作。二是组织“青年企业家对话大学生”活动,碰撞思想新火花。2025年8月15日,我们在区举办了“返家乡”大学生对话青年企业家活动,150名大学生代表与30位青年企业家围绕“专业如何赋能本土产业”“家乡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利用”“青年创业如何把握机遇”等议题展开分组研讨。在“专业赋能本土品牌”研讨组,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提出“利用直播电商推广镇海鲜产品”的建议,得到海鲜养殖企业总经理的认可,双方当场达成合作意向,该同学在实践期间帮助企业搭建直播团队,开展直播20场,带动海鲜销售额增长30万元;在“文化资源挖掘”研讨组,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同学团队提出“开发长城主题文创产品”的方案,被区文旅局采纳,目前已设计出书签、笔记本、钥匙扣等12款文创产品,预计2026年春节前上市。此次活动共收集大学生建议180余条,其中65条建议已被相关部门或企业采纳,为家乡发展注入了青年智慧。三是举办“实践成果展”,展示青春新作为。2025年8月下旬,我们在市文化中心举办了“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展示大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与成果。成果展共设置“实践”“企业见”“乡村振兴”“文化传承”4个展区,展出实践报告320份、短视频150条、文创作品80件、农产品样品30余种。其中,XX县大学生实践团队提交的《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建议》,针对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提出12条具体建议,已被纳入该村发展规划;XX区大学生实践团队拍摄的《港城非遗故事》系列短视频,记录了皮影戏、剪纸、贝雕等10项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在市级媒体平台播放量达200余万次,有效提升了本土非遗文化的知名度。成果展共吸引市民、高校师生等5000余人参观,现场收到合作意向80余个,进一步扩大了“返家乡”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四)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安心实践”良好环境

  我们始终把大学生的安全和需求放在首位,从“吃、住、行、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让大学生在实践期间安心、舒心、暖心。一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定《“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办法》,明确用人单位、团组织、大学生三方安全责任;为所有参与实践的大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累计投保5200余份;建立“日报告、周调度”安全管理制度,各县(区)团委每天收集大学生实践安全情况,每周开展1次安全检查,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2025年暑期,全市未发生一起大学生实践安全事故,实现了“零安全事故”目标。二是做好生活保障。除了前面提到的“青年驿站”住宿、专线公交、免费体检外,我们还协调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工作餐补贴或食堂就餐便利,其中85%的机关单位、70%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工作餐;针对实践地点较远的大学生,协调用人单位提供交通补贴,人均每月200-300元,累计发放补贴45万元。同时,我们建立了“一对一”联系机制,每个县(区)团委干部联系50-80名大学生,定期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比如,县团委在走访中发现同学因实践单位工作任务较重产生焦虑情绪,立即与其沟通交流,并协调单位调整工作安排,帮助其缓解压力,该同学最终顺利完成实践,并表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三是注重成长关怀。我们为每位大学生配备1名“实践导师”,导师由用人单位业务骨干、基层干部或行业专家担任,负责指导大学生开展工作、解答专业疑问、提供职业规划建议。2025年暑期,全市共配备实践导师520余名,累计开展指导1.2万余次;同时,组织开展“青春分享会”“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15场,邀请优秀青年人才分享成长经历,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我们还开展了“优秀返家乡大学生”“优秀实践单位”“优秀导师”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优秀大学生100名、优秀实践单位30家、优秀导师50名,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品,进一步激发了各方参与“返家乡”工作的积极性。

  二、总结经验不足,清醒认识差距,准确把握当前“返家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与上级要求、青年期待、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区域推进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从2025年暑期工作情况来看,各县(区)“返家乡”工作推进力度、成效存在明显差异,呈现“中心城区强、县域弱”“经济发达地区强、欠发达地区弱”的特点。一是参与人数差距较大。XX区、区作为中心城区,参与大学生分别达1200人、1050人,占全市参与总人数的43%;而县、XX县参与人数分别仅为350人、280人,占比不足12%。二是岗位开发质量不均。XX区、XX区依托较多的机关单位、企业资源,开发的岗位中专业匹配岗位占比达80%以上,且多涉及技术研发、市场运营等核心业务;而部分县域由于企业数量少、产业基础薄弱,开发的岗位多为基础性、辅助性工作,如文件整理、数据录入等,专业匹配率不足50%,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践需求。比如,XX县2025年暑期开发的180个岗位中,有100个为辅助岗位,仅30个与农业、文旅等本地特色产业相关,导致部分农业、文旅专业大学生因“无合适岗位”放弃参与。三是工作保障力度不一。XX区、县配套“返家乡”工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