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以问题为导向,在全市先后开展“中小学校的建设年”“中小学校质量提升年”“中小学校品牌提升年”活动,创新“336”工作法,探索建立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规范中小学校组织,探索形成学校和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模式,实现工作与教育改革工作“双融合、双促进”,为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
一、背景与起因
中小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市是广西的人口大市和教育大市,全市共有中小学校2211所(公办1764所、民办447所),在校学生143.83万人、教职工8.8万人,在职教职工员22375名;师生人数、教师员人数分别占全市人口总数和全市员总数的21.2%和10.5%。
近年来,**中小学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中小学校工作领导体制不顺,的组织和的工作覆盖还有空白点;一些中小学校工作不规范,机制体制运行不顺畅;一些中小学校工作与教学工作出现“两张皮”,等等。加强中小学校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对中小学教育事业坚强领导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校事业发展,对于维护中小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对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三动”机制,构建学校管理新格局
一是高位推动强统领。由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市、县两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建立班子领导挂点联系中小学校支部制度,每半年调研指导,听取汇报。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开展“的建设年”“质量提升年”“品牌提升年”等活动,2020年,出台《**市关于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把中小学校工作纳入述职评议范畴,通过工作例会测评、巡回督导考评、年终述职测评“三个维度”抓实过程考评,层层压实责任链条。
二是部门联动同作为。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和部门界限,通过“搭台、单位参与”的方式,将组织、宣传、财政、人社等部门纳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有关单位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工作联动体系,促进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建立市、县两级中小学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职责规范和运行机制,通过召开办公会、实地调研等形式,加强沟通协调,实现了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三是群互动聚合力。建立中小学校群服务联盟,依托玉高附中、特殊教育学校、一职中、民办教育协会等单位,在各自领域建成全区首个群服务中心,形成特色化群服务集群,为广大员群众搭建学交流平台和一站式便捷服务窗口,有效地把员群众凝聚在组织阵地里、凝心在组织工作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活动共办。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级中小学校群服务综合阵地53个,有效整合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
(二)采取“三大举措”,释放学校晋位新动能
一是开展“百日攻坚”抓覆盖。每年集中100天时间,抓好组织组建优化工作。建立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做到隶属情况、教职工情况、员队伍情况、出资人(负责人)情况、未建组织原因“五个清”。发挥示范学校引领带动作用,帮助薄弱学校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建好队伍、发挥作用。目前,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和的工作实现了100%覆盖,6所新建学校同步成立组织,切实推动了组织服务触角向师生有效延伸和拓展。
二是推行“六好”标准促规范。以引领好、组织建设好、教书育人好、带团队好、办学质量好、政建设好的“六好”标准为目标,从组织体系、班子队伍、教育管理、组织生活、工作载体、工作运行机制、活动场所、基本工作保障等8个方面建立52项标准,形成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路线图”,让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目前,全市创建中小学校“六好”支部100个。
三是狠抓“评星定级”争先进。出台“强基创星”攻坚大行动实施方案,引导学校组织开展争星活动。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由上级组织、市有关(工委)、县(市、区)组织部负责考核,组织部进行抽查,达到规定分数的可评为对应星级。实行动态管理,对出现8种情形的组织,以发布“黑榜”通报的形式进行摘星,并纳入软弱涣散组织进行管理。目前,全市共评选出中小学校“五星级”组织102个,有效发挥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作用。
(三)推动“六大融合”,实现学校质量新跨越
一是与思想教育融合,发挥旗领航作用。深入实施“红色堡垒建设”“红色园丁培育”“红色基因传承”三大工程,依托红色资源,建立朱锡昂陈列馆、朱锡昂广场、百米史长廊,打造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烈士纪念塔、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等一批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颂“**故事”,引导青年师生不忘初心跟走。近年来,全市共培养出全国最美中学生6名,全国见义勇为好少年陈玖易等榜样。
二是与学校管理融合,推动教育提质创优。探索建立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出台《**市中小学校“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构建起以的领导为核心、班子决策为主导、中层执行为主体、监察监督为保障的运行体系。打造“一校一品”升级版,推进与教学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全市涌现出**高中“五风教育”等60多个优秀品牌,建成300所市级示范学校,7所民办学校工作示范点。
三是与教育改革融合,增强办学办校质量。积极开展“城郊互动、先锋同行”活动,推动城区示范学校组织与农村、薄弱学校组织结成联盟,引导城区学校资源向农村学校流动、工作平台向农村学校延伸,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协同发展、整体提升。目前,全市“国检”“区检”通过率分别达71.43%、100%,兴业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获电视台专题报道。
四是与课堂教学融合,提升立德树人水平。紧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通过“初心课堂、教育在线”等教学平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史国史、国防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去年以来,全市共有51节优秀案例获评为全区中小学优秀教师“特色示范课堂”,占全区优秀案例的15.94%。
五是与师德师风融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开设“员名师讲坛、师德巡回宣讲”等,引领教师领悟“教人求真”真谛。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近年来,涌现了“用行动坚守初心、用生命书写使命担当”的好校长冯海伦和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勤榜样黄业珍等一批优秀教师,全市获得正高级教师1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六是与校园文化融合,营造浓厚教育氛围。建立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校园文化工作机制,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定期举办“微课”“微讲坛”等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成果展,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去年以来,全市有5个德育工作案例获教育部评选为中小学优秀案例,占广西的五分之一。
三、成效与反响
(一)完善了“运行机制”,推动工作责任全面压实。按照与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管管业务相结合的原则,在下辖的7个县(市、区)成立教育工委,把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全部划归市、县两级教育工作部门统一管理,实现了工作与教育教学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打破行政壁垒和部门界限,将组织、宣传、财政、人社等17个部门纳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有关单位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工作联动体系。完善述职评议制度,各级组织普遍树立起“抓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理念,形成了抓与抓业务并举的行动自觉。
(二)促进了“标准规范”,推动支部建设工作全面从严。通过开展“百日攻坚”抓覆盖、推行“六好”标准促规范、狠抓“评星定级”争先进三大举措,全市各中小学校严格按照组织设置、日常工作、阵地建设、考核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及细则,以明确的标准和有力的制度确保了学校组织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组织议事规则,构建起“三重一大”、员教育培养等制度体系,推动工作与教育教学同向同步。灵活组建组织,对符合组建组织条件的中小学校、民办学校,加大单独建立组织力度,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覆盖率,全市公办中小学校组织覆盖率由87%提高到100%,民办学校组织覆盖率由31.47%提高到90.3%,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工作均实现100%全覆盖。
(三)实现了“创新创优”,推动工作品牌全面提档。通过推进“一校一品”集群、“示范校”集群、“员教师先锋”集群建设,不断丰富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文化、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各学校通过现场推进会,互相学,取长补短,进一步丰富了品牌的发展内涵,积极创建示范作用大、导向作用强、辐射带动作用优、员群众满意度高、时代特点鲜明的学校品牌,全市涌现出**高中“五风教育”等60多个优秀品牌。2020年,全区中小学校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现场推进会在**召开。
四、经验与探讨
一是坚持引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市中小学校积极推行“336”工作法的实践证明,只有把的建设摆在首位,强化的全面领导,坚持上级给力、上下联动,构建起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有关单位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工作联动体系,推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活动共办,才能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确保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规范建设,是夯实战斗堡垒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校组织是在中小学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筑牢堡垒是加强中小学校的首要任务。只有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建好队伍、发挥作用,形成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各项标准,让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有效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筑牢中小学校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才能确保中小学校组织有能力为师生服务。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是促进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与教学工作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找准引领教学管理的着力点,提高靶向精准性是必然选择,只有将与思想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师德师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编织起立体的工作网络,不断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工作与教育中心工作相融合,使与育人工作同心同向,才能真正发挥引领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