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群众体育运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延安时期(1935―1948),党的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也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1、延安时期群众体育开展的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到达延安后,当时的延安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群众还残留着封建社会落后的思想、风俗、习惯等。[2]1939年,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一个体育活动组织――延安体育会,自从这以后,群众体育活动有了较大的改变,不仅建立了组织领导,提出了一定的口号,而且在体育运动方式上有了飞跃的进步。就在延安体育会成立不到一年,群众体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例如在延河举行了盛大的冰上运动会,成立了延安篮、排球代表队,举行了全市工人球类竞赛等。在延安无论城市、乡镇、机关学校、工厂兵团,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十分普遍,上自同志,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包括在内。1940年10月,亲自主持晋西北体育协会筹委会,举办部队体育训练班。他强调:“体育运动应当在全军内广泛开展起来,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出优秀选手再去指导和普及。”[3]在陕甘宁边区,早在1942年就针对边区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十分钟运动”,以达到普遍增强体质、缓解疲劳和调节生活的娱乐作用。1942年9月召开的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曾引起统治区媒体的广泛报道。同志为中国首届“体育节”的题词:“锻炼身体,好打日本”[4],更是成为延安时期体育工作的总方针。
2、延安时期群众体育开展的特征
2.1领导重视,方针明确
1941年,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