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
(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支撑
(三)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
二、总结工作成效,全面梳理培育工作的经验成果
(一)梯度培育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规模持续壮大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三)精准服务持续深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三、正视存在问题,清醒认识培育工作的短板不足
(一)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影响力有待提升
(二)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研发投入强度不足
(三)政策落实存在堵点,服务精准度有待提高
(四)产业链协同不足,配套能力有待加强
四、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推动培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
(二)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政策服务体系,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四)加强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五、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要素保障
(三)加强督导考核,确保工作落实
……
在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总结今年以来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举措,推动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领导,各县(市、区)分管负责同志,市经信局、财政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代表、第三方服务机构代表等。刚才,X县、X区经信局和部分企业代表分别作了汇报发言,分享了宝贵经验和发展思路,讲得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我都赞同,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学借鉴,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讲五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传统产业面临着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领域,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发展路径,能够有效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例如,市企业专注于高端机械零部件制造,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其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进入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带动了本地机械加工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的17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超过60%集中在高端
……略……
业中,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的企业占比达45%,研发人员占比平均达到2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方面,今年新认定3家,总数达到35家,在全省排名第4位,充分体现了我市企业在全国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财税、金融、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在资金奖励上,对获批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5万元的奖励,并将专精特新奖补政策纳入“免申即享”范围,确保政策红利快速直达企业。今年全市共拨付奖励资金4200万元,其中市本级拨付1000万元,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在金融支持方面,金融机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的授信额度,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X企业通过获得授信额度,顺利完成了智能化生产线改造项目,生产效率提升了40%,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5%以下。
(三)精准服务持续深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为帮助企业提升综合实力,我市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逐一走访辅导,从公司治理、技术工艺、数字转型等方面进行“把脉问诊”。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家企业提供深度服务,提出改进建议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X个。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对上争取5批次59名专家来孝进驻企业兼任“科技副总”,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87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67项,达成项目协议76个,推动共建平台51个。例如,企业在“科技副总”的指导下,成功攻克了技术难题,产品性能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从12%提升至25%。
三、正视存在问题,清醒认识培育工作的短板不足
(一)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影响力有待提升
尽管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企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仅X家,占比不足2%,而在深圳、苏州等城市,该比例超过10%。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话语权较弱。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我市企业主要以生产配套零部件为主,核心芯片、高端元器件等关键环节仍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在国际市场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企业的跨区域、跨行业整合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二)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研发投入强度不足
虽然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5.2%,而杭州、宁波等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超过7%。同时,企业创新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高层次研发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据统计,全市专精特新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发人员占比仅为15%,远低于长三角地区25%的平均水平。,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部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停留在短期项目合作层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8%,低于全省45%的平均水平,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政策落实存在堵点,服务精准度有待提高
尽管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仍存在部分政策执行不到位、企业知晓率不高的问题。调研显示,仅有62%的企业了解全部的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28%的企业反映政策申请流程繁琐,耗时较长。在金融支持方面,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信用记录不完善等原因,难以获得足额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实际使用率仅为65%。,部门的服务还存在“一刀切”现象,未能充分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对企业在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精准指导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四)产业链协同不足,配套能力有待加强
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本地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制造企业之间的配套率仅为45%,大量关键零部件仍需从外地采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同时,产业集群内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缺乏协同规划,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不足、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制约了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推动培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
一是加强企业后备库建设。建立动态更新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后备库,从全市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遴选X家优质企业入库培育,制定详细的培育计划和目标。对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评估调整,确保后备库企业质量。二是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针对有望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组建由部门、行业专家、金融机构组成的专项服务团队,“一对一”制定培育方案,在技术创新、市场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