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范文
明显进展。我们要坚持大保护、大治理,统筹推进治、建、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
一要守住黄河安澜这个底线。把确保黄河安澜作为底线任务,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持续强化防洪体系建设,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的底线。要持续抓好水沙调节。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作用,增强径流调节和洪水泥沙控制能力,有效减缓泥沙淤积,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稳定。要切实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干流,加快黄河**段干流防洪工程建设,抓好河段控导工程续建加固和河道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滩区治理。统筹支流,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疏浚、堤防建设等,消除重点河段安全隐患,确保黄河防洪安全。要谋划更多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重点水利项目,不断提升水灾害防治水平。在主要河流防汛标准上,我们提出中心城区、县城、乡村要分别达到100年、50年、20年一遇,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不断健全防洪减灾机制,健全防汛抗旱指挥制度和综合监测机制,完善防洪应急预案,强化军民联防,提升抢险应急能力。
二要聚焦生态保护这个根本。解决黄河体弱多病问题,根本在抓好生态保护。要以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要把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沿黄生态廊道是黄河沿线重要的绿色屏障,也是展示黄河风光的重要窗口。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沿黄生态廊道规划编制,对森林绿化、湿地修复、景观设计、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等作出整体安排,确保整体建设水平。要提升绿化品质,结合开展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加快推动沿线绿色融通、全景贯通,解决好林带缺行断档、退化低效、结构不优等问题,打造连续完整、功能多样、景观多彩、绵延不断的绿色长廊。要持续抓好生态涵养和修复。当前,我市仍有477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50处矿点亟待修复治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要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增强整体生态功能。重点是抓好水土保持,持续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加快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筑牢山地生态屏障。要深入实施露天矿山整治、废弃矿山治理、绿色矿山建设攻坚行动,坚持“一矿一策”,不折不扣完成整治任务。要加大黄河湿地保护力度。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针对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措施,建立完善湿地管理体系,抓好黄河湿地保护修复,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
三要扭住水质改善这个重点。保护好黄河水质,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要求。要聚焦影响黄河流域水质状况的突出问题,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面提升水污染治理效果。要抓好源头管控。改善河湖水质,必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工业污染治理上,要全面禁止干流和一级支流沿岸规定范围内新建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项目,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抓好工业企业截污治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抓好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的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染治理上,要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抓手,要加大力度,确保不折不扣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要抓好监测监管。落实县(市、区)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为黄河流域水质改善筑起严密的监测监管网络。尤其要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强化水污染监测预警,对水污染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
报告、第一时间响应;加大
监管力度,对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要抓好末端治理。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黑臭水体和纳污坑塘,推动治理向各类小微水体和末梢延伸。对群众身边的各类水污染,要加大整治力度,系统治理乡村“垃圾河”,让百姓身边水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四要抓好水资源利用这个大事。**水资源供需矛盾一直比较突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节约用水、科学配水,加强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管理,严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用水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以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水。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目标,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节水工作。特别是要抓好农业领域节水灌溉,加快构建高效节水灌溉体系,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绿色农业;抓好工业领域重点企业和园区节水改造,推广先进节水工艺技术,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抓好城市建设管理领域水资源节约利用,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加强公共用水节约管理,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要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推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既要控制用水总量,还要提高用水效率。要加强高耗水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提高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推动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要积极推进引黄调蓄工程,抓紧完善灌区配套设施,着力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的水资源保障网,不断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
五要强化统筹推进这个关键。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统筹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全面提升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尤其要坚持“林水一体”,结合谋划实施今冬明春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有序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尽快使河渠沿岸绿起来、美起来;要因地制宜开展好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治理,严防影响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起来。强化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和集群发展,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尤其要立足沿黄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近年来,我们以沟域经济为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要持续抓紧抓好。要与城市建设统筹起来。协同推进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尤其要加快推进沿河路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小游园、“乐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要与文化传承统筹起来。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进一步摸清我市黄河文化家底,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和时代价值挖掘,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尤其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融入全省沿黄旅游精品带建设,打造一批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助力文化繁荣兴盛。
三、扭住重点、善作善成,着力把“四河五渠”综合治理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标杆
各级各部门要聚焦“四河五渠”综合治理,拿出务实管用的措施,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一要持续抓好截污治污。截污治污是河渠治理的基础工作。目前,“四河五渠”水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但部分河段、部分时段的水污染依然存在。要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动态清零,持续深入开展截污治污,确保河渠水质稳定达标、不断向好。要抓好排污口和黑臭水体整治。今年以来,仅中心城区就新发现污水直排口5处、黑臭水体3条,表明以往整治还不彻底、容易反弹反复。要建立健全排污口和黑臭水体常态化监测、排查、整改机制,发现一起、整治一起、消除一起。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时段,要加强分析研判、巡查整治。对偷排漏排的企业和履行监管责任不到位的部门,要依法依纪追责问责。要抓好雨污分流改造。截污治污不彻底,目前关键是雨污分流不到位。要加强城市老旧小区、街道雨污管网建设,持续完善城镇雨污分流管网体系,最大限度减少雨污混流现象发生。对不具备管网改造条件的,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地表渗吸能力,从源头上消减地表泾流,减少初期雨水污染频次。要加大商业污水整治力度,对泔水污染突出的街道,采取“点穴式”改造,在管道下端配建雨污智能分流井,把管道中的泔水及初期雨水截入污水干管;对城市区初期雨水污染严重的大型排水口进行智能化清污分流改造,配建收贮池并接入污水管网,最大程度减少初期雨水污染,实现雨天清水入河目标。要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心城区和县城要抓好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改造,新城区要及时配套建好污水处理厂,不断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乡镇所在地、中心村、搬迁社区等农村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要抓好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户改厕力度,推动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要抓好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确保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二要持续推进引水补源。这几年,我们相继建成一批引水补源工程,水源短缺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距离高效盘活水资源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要坚持建管并举,持续抓好引水补源,真正引来水、留住水、用好水。要抓好项目建设。聚焦“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梳理谋划一批新的引水补源项目,确保未来城乡用水需求。要发挥工程效益。对已建成投用的引黄入*等工程,要加强调度和利用,加大供水力度,强化水质监测,确保稳定引水、安全用水,发挥应有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要推进水系联通。目前,中心城区水系还不够畅通,特别是微观层面的小循环尚未打通。水利部门要牵头拿出系统规划,科学引水调水,促进水系联通,打通沟、渠等微循环,让城市水系活起来、动起来。
三要持续加强河道治理。河道治理是河渠治理的主体工程。随着河渠治理范围的拓展,河道治理任务也在增加。要顺应自然规律,建堤防、固河床、畅河道,加强河岸管控,确保行洪安全,拓展滨水空间。要确保河渠畅通。按照“浅水、阔面”要求,加大河道清淤、河床整治力度,持续抓好河流“清四乱”,进一步提升河渠通畅程度。特别是要持续巩固非法采砂整治成果,严防问题反弹;要科学布局拦河坝,尽量减少对水流的影响,让河渠自然流淌,避免发生下游断流等现象。要加强堤防建设。目前,“四河五渠”主干道驳岸建设已基本贯通。要在此基础上,持续巩固堤防建设,确保河渠安澜。对新增的河道治理任务,要优先考虑堤防安全等因素,兼顾财政能力,合理确定目前能够治理的范围、内容等,确保分步推进、有序实施。要抓好沿线绿化和生态修复。坚持绿道、水道、风道同规划、同建设,以河渠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着力增绿量、造绿廊、筑绿带、建绿园,确保河渠治理到哪里、绿化和生态修复就及时跟进到哪里。今冬明春,要结合实施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对河渠沿线进行查漏补缺,加快推进绿廊贯通、改善河渠生态。
四要持续建好游园湿地。近年来,我市建设了一大批游园湿地,但与城市发展和群众需要相比,数量和品质都还需要提升。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破除瓶颈加快建设、建管并重提升品质,进一步增进群众身边的绿色福祉。游园方面,要提高建设标准,科学搞好树种搭配,健全亭台、桌椅等配套设施,提升便民水平。建成的要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发挥作用、惠民利民。湿地方面,要把行洪和补水、净水、蓄水结合起来,在滞洪区、水源地等具备条件的地方科学布局建设湿地,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五要持续完善沿河路网。实践证明,大力推进沿河路网建设,既形成了河渠生态保护线,又缓解了交通压力,还方便了群众亲水近水,实现了一举多效。要加快构建城市滨河主干道、亲水慢行道、游园小步道三级滨河路网体系,不断完善沿河路网。
六要持续攻坚沿河棚改。沿河棚改是一举多效的城建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从已经实施的沿河棚改项目看,沿岸生态环境、群众生活环境、城市面貌都有了很大改善。要抓好规划选址。针对个别棚改项目受规划限制、缺乏安置用地而迟迟难以启动的问题,要利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契机,研究解决好项目安置用地问题,尽快拿出安置规划、敲定项目选址。要加强资金筹措。棚改工程涉及资金量大,要广开渠道、多方筹措。市发改、财政等部门要指导县(市、区)科学谋划和申报项目,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要用好市县两级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有效参与。要做好拆迁安置。依法依规开展征迁,在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基础上推进沿河棚改。对确实没有安置用地或占补难平衡的项目,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引导群众有序搬迁。未列入台账但具备条件的县(市、区),也要结合“城市双修”、乡村振兴等,因地制宜谋划实施沿河棚改或村庄整治项目,建设生态宜人的城市街区和“四美村庄”。需要强调的是,目前除了沿河棚改,其他区域城市建设也涉及不少征迁,对体量较大的征迁,要善于化整为零、化大为小,通过修路、建渠等撕开口子,不能畏首畏尾、长期停滞不前。
四、真抓实做、实干实效,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项实打实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落实力执行力穿透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谋篇布局、统筹推进,提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精准对接国家和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抓紧修改完善我市规划纲要,确保有效衔接、方向不偏。要增强规划协同性,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与市“十四五”规划、**都市圈规划结合起来,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统一起来,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段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多规合一,避免互相掣肘。要抓紧出台一批配套政策,形成联动叠加效应,确保规划能够顺利落地实施。要坚持一流标准,彰显**特色,深入搞调研、开门编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引领性。要强化规划刚性约束,规划一经审议通过就必须严格实施,决不能做选择、搞变通,决不能随意干预、擅自调整。
二要扭住项目抓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最终要落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去年以来,全市共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1104个、总投资2万亿元。对这些项目,要紧盯不放,加大力度,确保落地见效。要进一步完善台账、细化任务、强化要素保障,狠抓项目实质性开工和投资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双月攻坚”“百日攻坚”,确保各项工程早建成、早投用、早惠民。要坚持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从一开始就重视抓好相关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兼顾后续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建成之日即是投用之时,坚决避免项目闲置。对受资金、征迁、环保等因素影响进展困难的项目,要逐个分析研究、逐个制定对策。同时,要紧盯政策导向,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结合实际持续谋划一批重点项目,确保项目建设长流水、不断线;要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里的大盘子。
三要突出问题导向。问题是工作的突破口。近年来,、省多次对我市生态环保工作进行督察,指出了在保黄河安澜、市域水质改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聚焦上级督察反馈的重点问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这些年屡禁不止的问题,扎实抓好整改,确保所有问题见底清零。特别是要把持续抓好、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黄河“清四乱”重点问题整改作为一项严肃任务,在前期整改基础上,由县级领导牵头,按照“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要求,逐项开展督察和核实,确保问题彻底整改到位。要健全常态化排查整改机制,持续开展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切实把问题找准找实,把措施定准定实,以解决问题高质量促保护治理高质量。
四要提升治理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篇大文章,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涵养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在科学运作中提升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要注重系统治理,准确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共生关系,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多种需求,统筹考虑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推进治水、治气、绿化等,在系统施治中提升治理效能。要注重依法治理,树牢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坚持行政与刑事打击有机衔接,真正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前不久,我们制定出台**市城市河渠管理条例,就是对河渠加强依法治理的具体体现。要注重综合治理,善于强化市县联动、部门联动,统筹运用好工程技术、市场、行政、法律等手段,做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特别是要用好“人工+科技”模式,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科技水平。要注重源头治理,善于抓住根本、对症下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力求标本兼治。比如,抓好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要针对岸上的污染源精准施治,不能简单就水治水。
五要强化责任落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在知责明责、履责尽责。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谋划实施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上做好衔接、对下加强指导,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县(市、区)要落实好主体责任,政一把手要带头履职尽责,压实责任链条,推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认真落实河长制,坚持和完善好“1+3”河长制工作体系以及河长调度会、信息通报、工作督办等工作机制,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各级河长要严格落实巡河责任,把巡河和管河护河治河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从“有名有实”走向“有力有为”。把责任落到实处,必须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要大力倡树“清新简约、务本责实”的导向,善于到一线吹糠见米、拉锯见末,敢于啃“硬骨头”,把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一项污染治理、每一个工程建设、每一次一线巡河。我们强调,各级河长要用脚步丈量对忠诚,目的就在于此。
同志们,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希望大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谋在长远、干在当下,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为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发力都市圈形成新引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